古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展最久的国家之一 , 从文明的曙光映在中原之地上 , 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 , 由点到面联接起来 , 形成燎原之势 , 是中华五年历史绚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
 
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 通过实践 , 不断认识 , 逐渐积的医药知识 , 而形成的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 从原始社会的“神农尝百草”、“黄帝制九针”、“伏羲画褂”的传说开始 , 中医正式进入漫长的发展中 。


夏商时期 , 伴随着“百药之长”的酒产生 , 其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 , 对治病中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
 

古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文章插图

随之“中华汤药鼻祖”伊尹以降低人们服药的难度、提高中草药原料的品质、扩大药物的品种、降低药物的毒性、刺激性、改变药物的药性(性味、归经、缓和药性)、促进药物成分溶出、药效容易发挥 , 增强药物的疗效为目的首创的汤药诞生 , 避免了生药直接放到口内咀嚼 , 副作用大 , 许多药物不能的服用的现象 。 周朝已出现“聚毒药以供医事”专门从事医治疾病医师 。
 
春秋战国时期 ,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显著 , 学术思想日趋活跃 , 人求知欲越来越强 , 个顶个都是知识分子范儿 , 分分钟想把宇宙万物了解个底朝天中医奇书《山海经》应时问世 , 中药第一次出现了在书籍上;同时期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 “医祖”扁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 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 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 , 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
 
时间来到秦汉 ,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的著成 , 全面系统阐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 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 , 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 , 奠基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 。
 
与此同期经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汇总成的《神农本草经》 , 是药物学的第一次总结 , 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体系 , 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
 
东汉末年 , 战乱频繁 , 天灾不断 , 疫病长期大面积流行 , “医圣”张仲景和“外科鼻祖”华佗步入历史的舞台 。
 
百姓的疾苦 , 激发了他们发奋于医学并从事医学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 。 以“勤求古训 , 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为勤勉的张仲景 , 以六经辨伤寒 , 以脏腑辨杂病著成《伤寒杂病论》 , 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 , 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华佗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 诠释了中医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 , 还提倡养生之道并提出了体育疗法 , 创造的了养生操“五禽戏” 。
 
古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文章插图

魏晋南北朝 , 中医进一步发展 , 王叔和归纳了24种脉象著成《脉经》 , 首开脉象鉴别先河 , 奠定脉名种类基础 。 西晋医家皇甫谧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 , 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针灸甲乙经》 。 雷敩全面总结南北朝刘宋时期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 , 写成《雷公炮炙论》初部奠定了炮制学基础 , 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