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在城市生态园林中的应用摘要 对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指出“生态园林”要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造园要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 。 认为园林和景观生态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旨在为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提供方法论 。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生态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S7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1-0069-02
“生态园林”强调重视园林的生态效益,利用园林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系统,造园要以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 。 生态学只是为园林提供了一部分目标及原则,并稍稍涉及到一些原理途径 。 人类盼望园林和生态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融合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 。 景观生态学的兴起提供了这一契机,它提供的概念系统可直接应用于园林,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理论原则上的指导,为园林学科的研究与实践直接提供方法论 。
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1关于斑块的基本原理
1.1.1斑块尺度原理 。 一般来说,只有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才有可能涵养水源,联接河流水系和维持林中物种的安全和健康,庇护大型动物并使之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并允许自然干扰(如火灾)的交替发生 。 总体来说,大型斑块可以比小型斑块承载更多的物种,特别是一些特有物种只有可能在大型斑块的核心区存在 。 对某一物种而言,大斑块更有能力持续和保存基因的多样性,不过小斑块也可能成为某些物种逃避天敌的避难所 。
1.1.2斑块数目原理 。 减少1个自然斑块,就意味着抹去1个栖息地,从而减少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和某一物种的种群数量 。 增加1个自然斑块,则意味着增加1个可替代的避难所,增加1份保险 。 一般而言,2个大型的自然斑块是保护某一物种所必须的最低斑块数目,4~5个同类型斑块则对维护物种的长期健康与安全较为理想 。
1.1.3斑块形状原理 。 一个能满足多种生态功能需要的斑块的理想形状应该包含一个较大的核心区和一些有导流作用及能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的边缘触须和触角 。 圆整形的斑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边缘圈的面积,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区的面积比,使外界的干扰达到尽可能地小,有利于林内物种的生存 。 但圆整的斑块不利于同外界的交流 。
1.2廊道的基本原理
1.2.1连续性原理 。 人类活动使自然景观被分割得四分五裂,景观的功能流受阻,所以加强孤立斑块之间的及斑块与种源之间的联系,是现代景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 联系相对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的线性结构称为廊道 。 廊道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 。 从这个意义上讲,廊道必须是连续的 。
1.2.2廊道的数目原理 。 假设廊道是有益于物种空间运动和维持的,则2条廊道比1条要好,多1条廊道就减少一分被截流和分割的风险 。
1.2.3 廊道宽度原理 。 越宽越好是廊道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 。 廊道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宽度,不但起不到维护保护对象的作用,反而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创造条件 。
1.3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原理
1.3.1景观异质性原理 。 景观本质上是一个异质系统,正是因为异质性才形成了景观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才导致了景观的演化、发展与动态平衡 。 一个景观的结构、功能、性质与地位主要决定于它的时空异质性 。 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稳定性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是保证景观稳定的源泉 。

推荐阅读